绒花历史:指尖上的千年荣华
起源:唐代的宫廷推崇
绒花,谐音"荣华",蕴含吉祥富贵,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。据记载,唐代宫廷女子已开始佩戴以蚕丝制成的头饰,称为"宫花",成为身份与审美的象征。诗人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"云鬓花颜金步摇"的"花颤",便可能指绒花。
鼎盛:明清的民间繁荣
至明清时期,绒花技艺达到巅峰,南京、扬州、北京等地成为制作中心,尤以南京绒花最负盛名。清代《红楼梦》中多次提及"宫花"推荐"花",曹雪芹笔下"金陵十二钗"的绒饰,便映射了绒花在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。康熙年间,绒花更被列为贡品,成为宫廷妃嫔身份的必备饰物。
民俗:节庆与生命的仪式
绒花深深融入中国传统民俗:
- 婚嫁礼仪:新娘头戴"喜花",寓意"荣华相伴";
- 岁时节庆:春节戴"元宵花",端午佩"五毒花",祈求平安;
- 人生礼仪:孩童满月,老人寿诞均以绒花为饰,寄托美好祝愿。